幾年前因為更換部門而跟某同事對接下來的工作計畫有些討論,當時我對於接下來的工作還是以「解決客戶供應鏈作業問題」為最主要的出發點;而同事對我這樣想法的評價是:應該要更「策略面」而不要都局限於作業面。
從那個時候開始,對於所謂「供應鏈策略」我就一直對這個問題存在疑問,「什麼是一個公司供應鏈策略呢?」而上次聽老師在課堂上談到,張忠謀說過:「No Strategy, execution is aimless; No execution, strategy is useless」,這似乎給了我一點方向。
供應鏈的設計是很長期性的,例如建立各地區的倉庫、配銷系統;建立整體供應鏈運作的業務流程...等等都是長期性的,而這些應該都是要根據公司業務策略而引導出供應鏈策略,然後再來建立執行的。但是因為供應鏈的建立需要很長期的時間,除非是企業業務策略有大幅度調整,否則企業不太可能隨時重新訂定供應鏈策略,反而是在供應鏈策略的大方向下,對於作業面做調整。
在台灣接觸到高科技產業的公司,主要的業務策略大致就是「控制成本、維持品質、強化交期」等,因為大多是以代工為主的電子業,所以其供應鏈策略也大多數在於製造效率與彈性上,所以我們會遇到的客戶問題也大多在作業面上,如:庫存控制、規劃流程...等。這樣的業務型態下,其實所謂供應鏈策略就只有配合業務策略推動「精實供應鏈」這樣的策略。就算是長期的投資,也多在產能擴充上的規劃;所以我覺得,我還是只能繼續作業面吧....
從那個時候開始,對於所謂「供應鏈策略」我就一直對這個問題存在疑問,「什麼是一個公司供應鏈策略呢?」而上次聽老師在課堂上談到,張忠謀說過:「No Strategy, execution is aimless; No execution, strategy is useless」,這似乎給了我一點方向。
供應鏈的設計是很長期性的,例如建立各地區的倉庫、配銷系統;建立整體供應鏈運作的業務流程...等等都是長期性的,而這些應該都是要根據公司業務策略而引導出供應鏈策略,然後再來建立執行的。但是因為供應鏈的建立需要很長期的時間,除非是企業業務策略有大幅度調整,否則企業不太可能隨時重新訂定供應鏈策略,反而是在供應鏈策略的大方向下,對於作業面做調整。
在台灣接觸到高科技產業的公司,主要的業務策略大致就是「控制成本、維持品質、強化交期」等,因為大多是以代工為主的電子業,所以其供應鏈策略也大多數在於製造效率與彈性上,所以我們會遇到的客戶問題也大多在作業面上,如:庫存控制、規劃流程...等。這樣的業務型態下,其實所謂供應鏈策略就只有配合業務策略推動「精實供應鏈」這樣的策略。就算是長期的投資,也多在產能擴充上的規劃;所以我覺得,我還是只能繼續作業面吧....